如何训练听损孩子佩戴助听器初期感知声音的有无?

  在听损孩子佩戴助听器初期阶段,要引导孩子听各种声响。在初期还不能确定孩子听力补偿效果的情况下,训练者不要主观认为音量比较小的声音是孩子听不到的,所以不引导孩子聆听。如果那样做,可能原本孩子可以听到较小的声音,但因为缺乏引导和训练,只能对大的声响做出反应。很多听力补偿较为理想的孩子只要训练得当,甚至可以聆听耳语声。

  同样,也不要回避响度较大的声音,否则孩子可能总是对大的声音有难受的感觉,不能适应。这会对孩子将来的康复水平造成不利影响。在生活和训练中,还要观察孩子听不同频率声音的反应,低沉的和尖细的声音都要让孩子去听。如“敲门声、拍桌子”等沉闷的声音都是较低频的,而“鸟叫声、哨声”等频率较高。

  在助听设备佩戴的初期,由于不了解孩子的补偿效果。应该做到:正常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都引导孩子倾听。在每日的训练中,训练者可以观察记录下孩子对什么声音有反应,而哪些声音还无法获取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很可能会看到一些孩子原来没有反应的声音现在可以听到了。对于可以听到和无法听到哪些声音可以报告给听力师。

  在初期察觉声音的训练中,应多让孩子听有意义的声音,包括自然界的声响和语音。自然界中有意义的声响包括:汽车喇叭声、电话铃声、动物叫声、炒菜声等等,这些声音在生活中都代表着某种意义。不要总是让孩子听拍手、拍桌子或敲击物体等无意义的声音。  

  语音是听觉训练中最重要的声音刺激来源。除了让孩子听各种各样自然界的声响,还要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语音刺激。叫他的名字,和他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等。有些家长虽然经常叫孩子的名字,但只是为了观察孩子是否能听到声音。当孩子听到叫声回头后,家长却没有进一步的交流。如此一段时间后,家长会感觉孩子听不到声音了,因为孩子对叫名字和拍手的声音都没有反应。其实,这很可能是由于孩子已经对家长的这些做法厌烦而不愿给予回应。

  康复教师要具体指导家长如何训练孩子感知声音,告知他们当孩子对声音产生反应时,要给予积极鼓励。当孩子发声时,也要马上作出高兴的回馈,可以学他刚才的声音,同时拥抱他等等。这样,孩子会逐渐发现听和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很快乐的事情。他就会主动积极地配合。